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《劉軒專訪一》:台灣教育學好英文很難嗎?其實是不懂「學英文的方法」

2020.12.08(T)
Article/ T Ediitor

「給他魚吃,不如教他怎麼釣魚」這是人人皆知的俗諺,但這個道理卻未被落實在英語教育上,你想過是為什麼嗎?許多人常抱怨學英文很難,並推諉原因給「沒有環境」,其實是學而不知其所以然;古人說學會釣魚,一生都不愁沒魚可吃,對應到英文學習上,當你懂得「自學英文」的方法,英文能力自然會跟著你一輩子。

對8歲時就隨父母移民美國的劉軒來說,英文不僅是他的第二語言,更是他的「左腦語言」,多年來劉軒已習於用英文思考、分析並獲取知識。不過,隨著劉軒在29歲那年返回台灣定居,迄今在台生活亦已20年,中、英雙語的使用已趨於平衡,劉軒直指:「當精通兩種語言時,所要傳遞想法的細膩度會大為提升。」蓋因語言背後的文化語境不同,有時是中文較為傳神,有時則是英文比較到位,能隨心所欲地自由運用語言,可說是雙語人士的最大優勢。

TutorABC特別企劃了一系列的劉軒專訪報導,本篇將請他從最基礎的「學英文方法」談起,再談如何兼修英文與知識技能,進階至人生經營心法,且因劉軒的一雙兒女現各為10歲、8歲,也將在系列報導的最後,請他分享親子學習的心得。

沉浸式學習的精髓是「多用」 不出國也能學好英文

現在在台灣提到學英文,許多人都能說出「沉浸式學習」五字,以為只要「浸」在英語環境裡,英語能力就會成長,這是絕大的誤解!沉浸式學習指的其實是一種狀態,學習者不僅要處在被目標語言環繞的環境,學習時間也必須達到一定長度,更重要的是必須用目標語言與他人互動,語言習得才會自然。

劉軒在小學二年級時便移民美國,他形容語言的轉換像是「直接被丟進游泳池裡」,一開始雖然痛苦,經約一年的時間也漸漸適應了。當時劉軒學習的方法就是多跟同學相處、玩耍,便可自然地融入英文環境,「沉浸式學習的重點是有沒有在生活中真正使用,有些人被丟到國外依然混中文圈、說中文,當然沒有效果。」

劉軒觀察,雖然他的小孩現居台灣,但只要有機會跟國際學校的小孩相處,自然能多學會一些英語的語彙跟用字,「所以我認為沉浸式學習的精髓並非一定要出國,而是『多用』。」

語言學習黃金期?重點是「流利度」!

劉軒在美國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,之後也取得教育碩士學位,對於風靡一時的「語言學習黃金期」一說,他指出,此學說強調的其實是孩子如何學習另一種語言、學到連母語人士都無法辨識其口音,「但英文學習重要的並不是口音,」劉軒話鋒一轉,「重點應是運用英文的流利度,而流利度即使過了黃金期也能培養。」

曾在紐約茱莉亞學院主修過鋼琴與作曲,在音樂領域深有造詣的劉軒,反而提出了加強「音樂素養」能力的新觀點。他指出,「音感」可以被轉移到語言學習上,音感好的人,對語言的聲音、聲調辨識的掌握度也會更好,「就比如你對外國人說媽媽、馬麻,聽起來好像一樣,但有學過音樂的外國人就聽得出差異。」

學會一種語言的過程  就像是水結成冰

「學會一種語言,就像是水結冰的過程,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。」劉軒解釋,當我們開始學英文,有了點底子再看外國電影時,會發現自己看懂、聽懂的單字愈來愈多,就好像是結冰的過程;同時透過單字、片語的累積與堆疊,當大腦使用英文的經驗愈豐富,散落各處的概念就愈能連結在一起。

不過,學習的過程難免會有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,但這種學習「陣痛期」的長短卻可因人而異。劉軒笑說,有些人臉皮很厚,能積極地透過會話、問答加快英語學習速度,相對陣痛期就會短些,「不要因為這個陣痛就不去做,其實痛不痛都是學習者自己決定的。」

劉軒指出,相較於以前學英文需要時時翻查又厚又重的字典,現在的人可以透過線上工具查字典,「科技改善了教學方式,也就加速了我們的學習流暢度。」他舉例,過去閱讀一篇英文文章可能要花上兩小時,現在或許只要半小時,「建議先了解自己的英文程度在哪裡,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後,幫自己設定一個目標,一步一步來、一次比一次進步,才能讓自己不會在潛意識中抗拒學英文。」

心理學實證自學心法:活化知識唯有一再複習、不斷使用

「台灣的英文教育有個問題:教材跟教學方式做不到客製化、口語化,比較強調正確答案,所以教學相對受限。」劉軒直言,這種「正確答案」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習是最沒有效果的,與其讀別人寫好的文章,效果遠不如自己寫一篇,再請老師幫忙修改。

加強音樂素養、幫自己設定可達成且可一步步進階的學習目標、進行客製化與口語化的英文學習,這些都是劉軒所提出「自學英文的方法」之一,再請教他關於英文自學方法的核心概念,他直指「複習」是極有效的方法。

劉軒引用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赫爾曼·艾賓浩斯(Hermann Ebbinghaus)在1885年所發表關於「記憶」的實驗,指出人在學習的過程中,24小時後有高達80%的內容會被忘記;但若能在24小時之內「複習」,即便只是過目而已,也有助於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。

更重要的是,劉軒的「複習」心法並非死板板的閱讀、背誦,而是活用學過的知識。比如劉軒會與女兒千千玩字卡遊戲,他隨機翻出一個單字、再讓千千造句,「如此能用到這個單字、又能重溫所學習的內容,就是很好的複習。」

複習還有很多種方法,劉軒說:「現場學到什麼,要想辦法立刻使用它,這樣新產生的連結就能在大腦變得更牢固。」他以使用「TutorABC生活行動誌」App為例,當他某次在看App裡的短影音「老外看世界」時,提到了Artificial,所謂「人工、不自然」的概念,「我當下就查看自己周遭有什麼是Artificial,將所學與生活結合。」

後疫情時代,人才、人文重新啟動國際力

後疫情時代,人類的國際移動大幅減少,但劉軒認為不妨將之視為重新啟動的機會,以觀光產業來說,雖然台灣目前在路標、餐廳、觀光景點的英文翻譯都已有明顯改善;但劉軒指出,若能利用觀光客進不來的時間,在大街小巷都普及雙語說明,未來外國遊客將更能欣賞與深刻感受台灣的人文風景。

對於選擇出國留學的學子們,劉軒也鼓勵要多試著「用英文思考」,英文進、英文思考、英文消化,不要人到了國外卻停留在台灣的生活,「用什麼樣的語言思考,會影響我們所體驗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。」這是擁有雙語腦的劉軒,給每個重視學習的你的真心建議。

劉軒專訪影片:
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