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看不懂音標也會唸!十個不用學就會的英文單字

2020.10.15(T)
Article/ T Ediitor

「我看不懂音標,根本學不會英語!」

其實,以下十個英文單字,就算你沒學過英文也一定會,只要照著中文字的唸法就能八九不離十,外國人也可以理解你的意思喔!

中英文唸起來都一樣的十個單字

(1) guanxi 關係

英文單字也有「關係relation」,但卻無法完整替代「guanxi關係」的意思。「guanxi關係」不僅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距離,也延伸出經由這層聯繫而產生的影響力,是華人社會特有的人際網絡互動形式。我們常聽到「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」,這裡的「關係guanxi」兩字,才真正準確描寫了中文「關係」的雙關語境。

(2) feng shui風水

在劍橋字典中,以英文解釋「feng shui」這兩個字的意思是「一種中國的古老信仰,認為建造房屋或屋內擺設的方式,會影響人的事業、健康或生活運勢等」,而中文版的說明只有簡單的「風水」兩個字,可見東方文化中的「風水」概念,已經普遍被西方所認識。而「風水師」可以直接稱為a feng shui consultant。

(3) kung fu功夫

不管是夢工廠動畫電影《功夫熊貓 Kung Fu Panda》,或是五六年級生可以哼上兩句的80年代金曲〈Kung Fu Fighting〉,都起源於70年代的武打巨星李小龍Bruce Lee,他從影集《青蜂俠》(The Green Hornet) 中的加藤 (Kato)一角走紅開始,接連推出了四部功夫電影,加上他自成一格的武術心法,成功讓全世界開始認識「kung fu功夫」。

(4) wuxia武俠

「武俠」包含了武功與俠義江湖的完整體系,英文中的martial art(武術)雖然可以涵蓋格鬥的技術,但跟我們熟悉的武俠仍有一段距離。直到2000年李安導演的《臥虎藏龍》,讓西方觀眾一窺武俠世界的迷人魅力,「wuxia 武俠」一詞,終於在2005年正式被收錄進權威的《新牛津美語詞典》(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)裡。

(5) qigong/chi kung氣功

q字放在字首可能有些人不知道該怎麼發音,別懷疑,這個字唸起來就是「氣功」,也可以用chi kung這個寫法。在西方人眼中,氣功是一種關於呼吸、冥想配合身體運動的療癒術。有趣的是,在美國漫威漫畫中的超級英雄「上氣 Shang-Chi」,又名Master of Kung Fu(功夫大師),設計靈感來自李小龍,精通多種武術,也會透過聚氣凝神的冥想來提昇自己的能力,名字中的「氣Chi」字便是跟氣功有關。

(6) tui na推拿

身體疲憊時許多人會想到massage按摩放鬆,但當提到tui na massage,則不只是紓緩肌肉的功用,還需要配合中醫包含五行、經脈等種種理論,變成更帶有積極治療目的的身體調理技術了。

(7) mahjong麻將

「打麻將」可以說是最受華人歡迎的博奕遊戲,更充滿親朋好友間交流感情的樂趣。2018年首部由華人擔綱主演的好萊塢愛情喜劇《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》,票房、口碑雙雙告捷,結尾高潮衝突就安排在麻將桌上,呈現出華人認為「麻將桌上能看出人品」的社交默契。身為接受美式教育長大的女主角,經由打麻將過程中的進退取捨,呈現出她對於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理解與融合。

(8) lychee/litchi荔枝

台灣水果便宜好吃、舉世聞名,其中春夏盛產的荔枝更是很多人的最愛,連麵包師父吳寶春,2010年時都以本土出產的荔枝做出「荔枝玫瑰麵包」,贏得「世界麵包大師賽」冠軍。不同於其他地區種植的荔枝有香氣而少甜味,大多是做成甜點或調酒,台灣荔枝香甜又飽滿,更適合直接食用。下次介紹給外國朋友時,別忘了順便說說「lychee養顏美容,連唐代美人楊貴妃也愛吃」的小典故唷。

(9) Kung Pao Chicken 宮保雞丁

不管是在歐美的中餐廳、或是旅遊景點的英文菜單上,總會出現一些難以想像或理解的中餐菜名,還好,宮保雞丁的「Kung Pao宮保」唸起來跟中文一樣,一定不會點錯。中式美食種類眾多,因此由中文傳入的外來語,很多都跟飲食有關,例如:Baozi/bao 包子、moo shu pork 木須炒肉、oolong烏龍茶、dim sum點心、wonton餛飩、chow mein炒麵等等,走進餐廳就不怕餓肚子了。

(10) typhoon 颱風


往年多在夏秋之際生成的颱風,今年很少襲台。typhoon 颱風一詞,中、英文讀音非常相似,但到底是中翻英、還是英翻中,迄今還未有定論。有一說是源自古希臘神話中的風暴巨人「Tifón 堤豐」,也有一說是受到粵語「大風」的影響,然而一直沒有決定性的證據,證明「typhoon 颱風」一詞的語言演化脈絡,因此也有人主張,中英文的颱風讀音相近,是各自獨立演化的「美麗巧合」。

語言帶我們認識不同文化

是不是很簡單?這些英文字的特色,是原本大多不存在於西方文化中的概念,在東西方交流過程中,逐漸被引薦到西方社會,因此直接挪用中文字的讀音和意思,以拼音「創造」出一個新的「單字」。認識這些單字,也就認識了新的文化意涵。

可見,語言是跨越文化的橋樑,讓人們能夠順利理解彼此的意思,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只要願意開口,雙方就有機會達成共識,這才是「對話」的真諦。因此,說英語別怕錯,勇敢開口就對了!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