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「學英文,掌握要詞」? 當一切都是關鍵字,怎麼「抓」都沒用

2019.10.04(F)
Article/ T Ediitor

「因為不會抓『關鍵字』,所以我才聽不懂、看不懂英文!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不少人都曾用這理由替自己英文程度找藉口開脫,而不管逛網路書店或實體書店,在英文工具書的暢銷排行榜上,一定有幾本封面標題強調「30天速成!用關鍵字聽懂英文新聞」、「別再埋頭背單字!抓關鍵字,看懂英文文章」。

為什麼台灣人如此執著於「關鍵字」?問了不少朋友,他們竟異口同聲:「以前寫英文考卷,補習班老師都會教『如何抓關鍵字答題』啊!」

有基礎才有技巧,破除解題式思維

不管是升學考試或英文檢定,補習班老師總會如此再三叮嚀:時間有限,別浪費時間看完題目或文章,應該先讀答案選項,再從題目「關鍵字」找出答題選項中最可能的答案。

例如:如果題目是以「When」開頭的句子,就找文章中與「時間」有關的段落並直接答題即可,至於其他段落在講什麼,一點都不重要。

平心而論,「抓關鍵字」是一種有效技巧,代表我們在讀、聽英文時,大腦正處於高效運作,去蕪存菁地篩選出最重要資訊。不過,既然它是一種「技巧」而非「學習方法」,就表示能使用這種技巧的人都擁有一定英文基礎,大腦裡早已儲備足夠單字量、慣用句型,能夠在聽到或看到英文的當下,立即判斷重要性與否。

就像唸書懂得抓重點的人,翻開課本往往只有幾條註記、星號;相較之下,整本課本用螢光筆畫滿重點的人,代表他抓不到重點。而對初學者來說,如果他聽到或看到的英文,通通都是關鍵字,那又該怎麼「抓」關鍵字學英文呢?

英文不好怎辦?先定義問題、再訂下目標、最後評估成效

那麼,初學者到底該怎麼讓英文進步?

語言學者Richard Schmidt觀察,人類就算整天都聽外語歌,外語程度卻通常沒太大長進。為什麼?因為聽外語歌時,對大腦來說屬於潛意識學習方法,無法讓大腦習得(Acquisition)語言;他因此在1990年提出「注意理論」(noticing hypothesis),認為當我們「注意」到一些語言情況時,才會讓大腦啟動注意力,並將這套外語吸收內化。

Richard Schmidt提出幾項引起我們大腦注意的因素,其中一項為「任務導向」,指的是:當被要求完成某一項任務時,學習者會注意到這項任務裡常出現的語言形式,大腦也開始啟動習得機制。

例如:如果下個月要與外國客戶洽談生意,大腦就會「注意」到與商業溝通、談判、業務往來有關的英文內容,也更容易牢牢記住所學。因此,與其要求初學者抓關鍵字學英文,不如結合注意理論並採用三步驟:定義問題、訂定目標、評估成效。

  1. 定義問題:先找出自己目前英文的困難點為何,究竟是聽不懂專業領域關鍵字,還是聽不懂外國人口音?
  2. 訂定目標:設定短期目標,例如:能聽懂外國客戶對產品的疑問,並立刻回應。
  3. 評估成效:結束全英文生意洽談後,立即評估當下不足之處(也就是重回「定義問題階段」),再轉化為下一次的「訂定目標」。例如:發現自己無法立即回應客戶提問,下一階段目標因而改為「用英文流暢解釋產品功能」等。

打造自己的關鍵字庫:興趣與需求

注意理論的「任務導向」告訴我們:如果先知道自己需要哪種英文內容,並不斷依據需求調整「任務內容」,就能讓學英文更有效率和成就感。事實上,這種方法正是線上英語教育業者提倡已久的學習模式。

強調真人外籍教師互動式教學的TutorABC,平台上師資不只擁有英語教學認證資格TESOL與TEFL,許多老師本身也是特定領域專業人士,可協助那些需要用「任務導向」來提升英文程度的學習者。

如果在科技業工作,下個月需要用英文與外國客戶開線上視訊會議,就可以在興趣欄位勾選相關詞彙,DCGS(Dynamic Course Generation System)動態課程系統便會為你媒合合適英文教材,並找一位同時擅長科技與商業溝通的外籍師資。不只如此,DCGS動態課程系統也會依據你的程度變化,隨時調整「任務內容」,讓教材與師資與你的需求「同步」。

別老執著於「抓關鍵字學英文」了,先想想自己的興趣和需求,再建立大腦裡的關鍵字基礎吧!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

Broaden Your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