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《那些不想面對的事 (一)》離職最怕1件事:說「真話」還是「假話」

2020.04.30(T)
Article/ T Ediitor

「明天要跟主管提離職了,該怎麼說比較好?可以說真話嗎?」

用Google搜尋關鍵字「離職」,會看到許多網友提問。其實,離職當下的「真話」不一定代表你的想法最正確,而講「假話」也不一定代表虛偽,反倒可能是為雙方留個日後台階。

因為身處不同位置、擁有不同歷練,會讓你看到每個人的不同難處;與其在不成熟時用語言互相傷害,不如學會好好說再見。

好好說再見,延續「前同事、前主管」人脈

為何職場「好好說再見」如此重要?研究顯示,許多人脈都來自前同事、前主管等,甚至是「前同事的朋友的主管的客戶的親戚」。這段看似繞口的話並非開玩笑,而是有理論根據。

1960年代,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知名「六度分隔理論」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,認為世界上任何兩個不認識的人,中間只要經過約6個人,雙方就能聯繫起來。不過,該理論是在還沒有網際網路(Internet)的60年代提出,網路誕生後,它依然有效嗎?

2006年,當時最盛行的通訊軟體是微軟推出的MSN,因此微軟把2.4億MSN使用者的訊息交叉比對,發現平均只要經過6.6人,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就會產生關聯;2016年,臉書(Facebook)也進行類似研究,發現在社群時代,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只要經過4.57人,彼此就能產生關聯。 換言之,六度分隔理論不只在網路時代有效,甚至藉由社群力量拉近地球上每個人的距離。

這代表意義是:我們原以為世界很大,離開公司再也沒人認識你;但其實職場很小,小到只要經過4到6人,未來公司的人資、主管、同事就可能打聽到你。

事實上,許多人離職幾年後才發現,前同事或前主管往往是職場人脈寶藏。為什麼呢?因為彼此有類似背景、身在相同產業、擁有同樣經歷。當前同事、前主管未來跳槽或創業,如果有新工作機會,通常第一時間想介紹給共事過的你;又或是,當你應徵同產業其他公司時,新主管、新同事也會應用「六度分隔理論」,私下透過人脈探聽你的各方面評價。

萬年辭職梗—「生涯規劃」

那麼,辭職時該怎麼說話比較好?對多數人來說,「生涯規劃」這個理由看似萬年老梗的,但其實有兩大優點:

為勞資雙方留個台階

初入職場頭幾年,多數人都在基層,視野、眼界有限;但因為年輕氣盛,一旦意見相左,一氣之下就口出惡言離職。其實,「換個屁股」之所以也會「換個腦袋」,就是因為所在位置不同,看到的重點也不同。

「以前旺季時請特休出國玩,主管說現在太忙不准假,當時氣到離職,甚至想一狀告上勞工局;現在當了主管,才知道當初請假雖然合法,但非常自私,丟下的工作量都得由其他同事加班完成。」

留一個台階下,不只幫對方、也幫自己,因為不同位置都有不同難處。當初離職時惡言相向的你,可能多年後成了主管、碰到同樣難題,也被年輕下屬當面扔下辭呈離去。

避免落入「公司挽留」

有時候,離職的人其實是公司最有能力、最認真的人,卻因為主管無能導致工作分配不均,「能者多勞」現象逼迫他們失望離去。

這時辭呈如果誠實寫明原因,主管為了避免失去有力幫手,往往開出一堆「口頭保證」大力慰留,動搖你的決心;一旦心軟留下,才發現一切都是「空頭支票」。因此,「生涯規劃」其實是個高明藉口,它與單一公司的薪資、升遷制度、組織文化完全無關,只與「個人」息息相關。

「公司加薪?」「不用了,跟生涯規劃不符。」「不然升主管?」「不用了,跟生涯規劃不符。」公司難以慰留,只得含淚送你離去。

不論真假話,記得別情緒化

離職時好想說「真話」?請記得,你的認知不一定最正確;就算有意見,也請平和地道出事實,因為多年後的你,可能會後悔當初的惡言相向。

想說「假話」?別擔心會太虛偽,因為公司有什麼問題,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。希望好聚好散不代表你是縮頭烏龜,而是為雙方留台階,並尋找下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組織制度和文化。

無論真假話,都記得別情緒化;就算公司違法,請直接蒐集完整證據後提出控訴,不需逞口舌之快卻落人把柄。畢竟「工作只是一時,做人才是一輩子」,你的所言所語究竟是為了「傷害他人」,還是為了「爭取道義」,旁人其實都一清二楚。

讓我們學會好好說話、好好道別,別讓話語傷了他人也傷了自己。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

Broaden Your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