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work from home:推動遠距工作的不只疫情,還有50年前能源危機

2020.03.31(T)
Article/ T Ediitor

今天,你也在家工作(Work From Home)嗎?

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襲捲全球,為避免人群聚集而擴大病毒傳播,許多企業也不得不讓員工在家工作,讓原本Nice-to-have用來宣揚幸福企業的「遠距辦公」,成了Must-to-have的維運手段。

但,你知道嗎?「office」這個英文單字一開始並不是指辦公室;「進辦公室上班」的工作文化,僅是近一、兩百年間的產物;「遠距工作」竟來發起於50年前的一場能源危機。

原來那些熟習的日常,在從前都不太正常呀!

工業革命前,我們本來就「在家」工作

工業革命之前,「office」最初指商業業務,或是組織中的特定職位,例如:「police officer」代表警察。當時還沒有所謂「辦公室」概念,多數人的工作都在家裡附近畜牧、耕作,或直接寄宿到主人家裡做事。

直到18、19世紀工業革命後,銀行、鐵路、零售、石油、電報等新興產業崛起,這些產業在進行業務交易時,需要大量能處理文書的員工來應付訂單、會計、文件歸檔等工作,而用來容納這些文件和員工的空間就被稱為「辦公室」。

最初的辦公室很簡陋,只放著幾張笨重大型辦公桌,直到20世紀初,科學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(以注重生產效率聞名)才引入工廠生產線概念,發明出「多張辦公桌開放並列、與主管面對面」的辦公室設計,讓管理者一抬頭就能輕鬆看到所有人工作情況。

然而,這種大型開放式設計或許能提高生產力,但因毫無隱私,反倒讓員工創造力低落。於是在1968年,美國設計師Robert Propst設計出格子狀辦公空間,成為後來常見的傳統辦公室主流。

能源危機,讓「節省燃料」的遠距工作再度興起

到了1950年代左右,北美地區都市結構改變,多數人逐漸遷往郊區,形成「住商分離」制度。當時通勤時間長,有些公司因而嘗試採取彈性在家上班;但直到1970年代發生能源危機,「遠距工作」一詞才由前NASA工程師Jack Nilles首度提出。

就像肺炎疫情讓企業不得不全面採取遠距工作,當時的能源危機使石油價格上漲,首度衝擊以石油作為燃料的各類交通工具,新聞媒體甚至以「交通末日」警告,導致許多人「有車也不敢開」。

今天,英文描述遠距工作的相關詞彙不少,例如:「Work From Home」、「Remote Working」等;但Jack Nilles最初提出遠距工作時是稱為「Telecommuting」,也就是「telecom」(電訊)加上「commuting」(通勤),反映當時能源危機的時代背景。

不過,Jack Nilles提出的「Telecommuting」跟現在我們理解的「用電腦在家上網工作」模式不太一樣。當時網際網路尚未出現,他提出的解決方法是「員工分流」,類似目前常見的「分辦公室」概念,讓部分員工不需要進入位於市中心的總部,只要到住家附近辦公室報到、完成工作,就能舒緩當時面臨的交通末日、能源消耗情況。

遠距的意義:不受時空限制,想工作、想學習都能滿足

讀完「office」和「Work From Home」等英文詞彙背後的歷史演變故事後,是不是對這些詞彙更有感、更難以忘記呢?

危機會摧毀一些東西,但也會促成一些新枝芽的生長。為何遠距工作、遠距學習總在社會面臨危機後,被社會更加認識、理解並採用呢?因為它出現的意義是:不論時空有何種限制,只要你想工作、想學習,科技都會幫助你。

在台灣深耕線上教育超過20年的TutorABC,就認為「科技是打破關係的疆界」,不管是個疆界是能源危機、疫情或地理限制。不論何時何地,只要你想學都可以來線上課程平台TutorABC,依照興趣、個性、程度、學習狀態匹配最適合你的外師、教材、上課同學,你將與全世界各地超過80個國家的外師、同學一起學習,為自己的語言程度、職場精進、人生規畫一起努力。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

Broaden Your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