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體貼他人吃飯的節奏,老董們看在眼裡都說好-(筷子溝通學3)

2019.11.08(F)
Article/ T Ediitor

某位本土企業董事長頗受員工愛戴,他每月都會按部門別舉行一次員工聚餐,部門輪完一次後,會再打散做兩兩的跨部門聚餐,比如合作關係密切的行銷與公關部,或是負責前後端的業務與研發部,如此實行了幾輪以後,部門內部與跨部門之間的溝通、專案執行竟也愈來愈順暢。

只因為跨部門聚餐嗎?不,這裡面有個中介變數:同理心

老董間的識人秘訣:看吃飯

員工聚餐每間公司都有,但也常常落得只是熟識同事之間的康樂活動,或是眾人尷尬出席的下場,有人請教該位董事長統御飯局的秘訣為何?他笑說,一開始舉辦或許難免上述情況,但他親身示範、也要求主管們應特別注意每個人的用餐禁忌、吃飯節奏,包括左撇子的座位安排,誰不吃素、誰不吃牛、誰不喝酒,除須提前安排合適餐飲外,也絕不會強求有特殊需求的人迎合眾人;甚至是誰吃飯特別快、誰又特別慢,要能適時地幫慢食者留菜。

縱橫大小飯局無數的董事長指出:「人們很有趣,在餐桌上比較會體貼別人,在職場上卻總要頻頻踩線。如果能將餐桌上的良好互動帶到餐桌下,職場人際關係變好,工作成效不也會事半功倍嗎?」

董事長常不吝在聚餐上分享這套「筷子溝通學」,透過「吃飯」這件看來稀鬆平常的事,向各部門主管與員工們強調:職場若要能達到進階溝通,不管身在哪個職屬,都應該要跟在餐桌上一樣發揮同理心,常常站在對方立場、了解對方感受與看法,再思考自己該怎麼做。

幫晚到的人留菜,延伸「好行為」到職場

每個人吃飯、夾菜的速度都不一樣,如果飯局是中菜的圓桌轉盤,我們會觀察彼此的用餐節奏,確定上一個人夾完菜才轉動圓盤;也會幫忙留菜給晚入席、吃飯慢的人,確保每個人都能吃飽喝足。

但進入工作場域,許多人卻忘記展現同理心的第一步:傾聽與觀察。當主管的不顧下屬手中現有的工作量,一旦有急件進來,立刻將任務硬塞給坐在辦公室裡的人,早上給、下午要,傍晚給、明早要的情形屢見不鮮,主管卻可能只是拍拍肩頭,丟一句:「客戶至上,共體時艱,加油!」殊不知,下屬的心正逐漸離你遠去。

經營策略大師麥可‧波特(Michael Porter)曾說:「成功的管理者需要有同理心的管理思維。」缺乏同理心的上司,會給人獨裁、壓迫的感覺,即使他的理由可能是這樣做最快,直接下達指示比起尋求共識,會更快達成目標,這種情況不僅會發生在上司管理下屬時,餐廳若出現客訴,通常也是因為一線服務人員沒有發揮同理心所致。

如何訓練同理心?有一句傳神的英文諺語:Stand In One’s Shoes ─「站在別人的鞋子裡」,主管要能走入部屬的日常,用傾聽與觀察了解每個人的工作節奏,才能適時做出眾人心服口服的決策。比如說,A類型的專案通常需要三天的時間完成,B類型的文件只要一個下午就能解決,C部門因為要跨海溝通、可能要給到一周以上的寬限期,當你能理解對方的處境、「站在他的鞋子裡」做決定,工作績效、團隊士氣都能一併上升。

最後一口菜,吃?不吃?

「真心著想」取代不好意思的假掰

吃合菜時常見到一個有趣畫面:盤子裡的最後一口菜,總是孤零零地被轉了數圈仍無人問津,往好處想是大家都留了餘地,將享用美食的最後機會讓給他人;但也有可能是不想承擔「愛吃」的名聲,只好集體將尷尬留在桌上,直到服務生來將它收走。

其實,傾聽與觀察的下一步,仍然是溝通,而具有同理心的溝通是能尊重、真誠及開放的表達自己的意見,同時容納對方的意見,進而協調出共同的意見。就像那口沒人願意夾起的菜,如果有人能在冷掉前勇敢說出:「還有人想吃嗎?不然我吃掉囉!」或是主動擔任起分菜的角色,想必餐桌上的眾人都會投以感激的眼神。

優秀的職場人能理解他人的想法,也知道如何提供意見回饋;知道何時該高歌猛進、追求一流的績效,也能拿捏適可而止的分寸,如果你能用「筷子溝通學」完美掌握餐桌氛圍,也必能學會用同理心達成進階溝通。



關於TutorABC

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

Broaden Your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