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預防失智症只能靠打麻將!?No!學英文也可以!

2019.03.28(T)
Article/ T Ediitor

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:「打麻將可以降低長者失智風險」?

事實上,只要是多動腦的活動都可延緩失智症狀;而學習一個新語言不只能防失智,也因為要用新語言與他人互動,除了活化腦部,更能活化人際關係。

流利雙語,力抗大腦退化

從小流利使用兩種以上語言的人,根據發表於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)的研究顯示,未來腦部退化速度通常比只會一種語言的人慢。這是為什麼呢?

原來,雙語或多語人士腦部長期在不同語言之間轉換,讓大腦「皮質」密度增強,因此大腦不同部位的連結也變得更多。人類大腦可粗略分為皮質與白質,皮質主要由發號施令的神經元構成,白質則由傳遞神經元命令的神經束組成;如果把皮質比喻為發電廠,那白質就像高壓電纜,左右著大腦命令與其他腦部部位的「連結」。

當連結愈多,大腦也就愈年輕;因此,雙語或多語人士為了適應多種語言,腦部或許也發展出保護作用,用更活躍的腦部連結對抗退化。

那麼,台灣許多人同時會講台語和中文,大腦是否也能發展這樣的保護作用呢?很可惜的是,這裏所謂的雙語或多語人士,指的使用是兩套系統差異較大的語言,例如:英文與中文,因此即便從小流利講台語和中文,可能對延緩大腦退化效果有限。

學習新語言,活化腦部也活化人際關係

不過,學習新語言不只活化腦部,也因為學語言時我們有更多機會與他人互動、建立關係,因此更能活化人際關係,讓我們愈晚年、愈活躍。

上了年紀後,很多人對新事物失去興趣,也因為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,排斥出門,連帶社交圈也愈來愈封閉。或許我們已記不起嬰兒時期學人生第一個語言的心境,但觀察身邊牙牙學語的孩童,當他們努力用僅有的少量字彙表達自己,無非是為了認識他人、也讓他人認識自己,努力與這個世界創造連結。

知名英國哲學家羅素,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,他正是透過與世界建立連結,愈晚年、愈活躍的代表。羅素熱愛透過旅行認識新世界,曾經到過位於南半球的澳洲、拜訪過中國、更在七十六歲時搭船到北歐挪威;他八十歲才開始寫小說,更在九十二歲高齡時,公開譴責美國介入越戰,甚至抨擊英國政府支持美國越戰行動,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。

他在《羅素回憶錄》裡寫道:「假如你有多方面的、熱烈的興趣和活動,對這些興趣和活動你依然能有所貢獻,你就自然而然不會去考慮統計學上的年齡,也不會去想到來日短暫。」

「學習」,就是促發我們大腦活躍、人際關係活化的最佳引擎。學習新事物,讓我們對世界有所貢獻;學習新語言,則讓我們與世界有嶄新連結。

用語言跨出去,愈社交愈開心

雖然大腦終究會隨著時間老化,但失智不僅是生理的退化,也是心理上的斷裂;與其只關心長者有沒有失智風險,不如關心長者過得快不快樂、開不開心。

學習任何新語言,我們都從「自我介紹」開始。在這個用新語言介紹自己的過程裡,不僅可以從中看見新語言與母語的文化差異,也重新看到自己曾經歷過的精彩;接著,當我們用新語言跟新朋友交往,這個新語言就像一個新的自己,領著我們走向尚未經歷過的繽紛。

活躍的「腦部連結」能對抗退化,而活躍的「人際連結」也能拉起一段又一段的關係,讓學習語言的同時,更打造活齡力。

用語言跨出去,愈社交、愈開心。

延伸閱讀:不插電的動腦遊戲—桌遊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

Broaden Your Reading